采桑子 ·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cǎi sāng zi · rùn zhōu duō jǐng lóu yǔ sūn jù yuán xiāng yù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译文
简析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晚唐和成绩词为创调之作。南唐李後主词名《丑奴儿令》,冯正中词名《罗敷媚歌》,贺方回词名《丑奴儿》,陈後山词名《罗敷媚》。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尊前集》注「羽调」。《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张子野词》入「双调」。此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相同,各三平韵。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每阕四字句处于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用韵甚密,而又使音节浏亮。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元延祐本调名下有词引云「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系据傅注「斜照江天一抹红」条改编,删「《本事集》云」四字,「仲冬」下之苏子瞻作「余同」,末句「子瞻」亦改作「余」。龙本附考云:「元本如此标题,疑亦旁注混入,或他人引《本事集》为之。彊村本亦沿其谬。愚意此词题自当从傅注本为妥。」《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东景楼」,疑误。 多景楼: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查注:「《京口志》:『甘露寺有多景楼,中刻东坡熙宁甲寅与孙巨源辈会此赋《采桑子》词,碑石今尚存。』」又引《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二·〈镇江府·多景楼〉》:「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内,北面大江,颇据形势。宋郡守陈天麟建,唐时临江亭故址。」 尊酒相逢:傅子立注引唐·韩昌黎《赠郑兵曹》诗:「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 琵琶语,细撚轻拢:傅子立注:「白乐天《琵琶行》:『轻拢漫撚抹复挑。』又云:『今夜闻君琵琶语。』」刘尚荣按:「《白氏长庆集·卷十二》题作《琵琶引》,『漫』作『慢』」 「斜照江天一抹红」句:傅子立注:「《本事集》云:『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甲寅仲冬,苏子瞻、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子瞻曰:「残霞晚照珍重阁本作『奇景』,非奇才不尽。」子瞻作此词』。」刘尚荣按:「宋刊《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二·润州甘露寺弹琴诗》尧卿注引杨元素曰:『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苏子瞻轼、孙巨源洙、王正仲存同游多景楼,京师官妓皆在,而胡琴者,姿伎尤妙。三公皆一时英彦,境之胜,客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酒阑,巨源请于子瞻曰:「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子瞻遂作《采桑子》。』尧卿注当亦本于《本事曲集》,且引述内容详尽完整,可补傅注之脱漏,因录以备参稽。」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