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
dài chū zì jì běi mén xíng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徵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
紧急徵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战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 被徵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 肃杀的秋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 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 战争十分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 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 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 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飘荡。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 但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 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 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简析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南北朝宋时鲍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在表现壮士赴敌投躯的忠良气节时,穿插胡地风物奇观的描写,是南北朝时期罕见的接触边塞生活的名篇。
注释
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 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 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徵师:一作“徵骑”,徵发的部队。 屯:驻兵防守。 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筋竿劲”句: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严秋,肃杀的秋天。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遥相望”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走于路,络绎不绝,遥相望见。 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 缘:沿着。 鱼贯:游鱼先后接续。 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箫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旌(jīng)甲:旗帜、盔甲。 砾(lì):碎石。 缩:蜷缩。 蝟:刺猬。 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投躯:舍身、献身。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作者简介

鲍照[bào zhào]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南朝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泰始元年底弑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义嘉为刘子勋年号)。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