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dào dé jīng ( dì èr shí èr zhāng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夸奖,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简析
注释
枉:屈、弯曲。 敝:凋敝。 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为守道。 式:法式,范式。 见(xiàn):同“现”。 明:彰明。 伐:夸。

作者简介

老子[lǎo zi]

春秋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籍贯等信息尚有争议(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一说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与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为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县亦因之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真伪亦尚存争议),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