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dào dé jīng ( dì sān shí sì zhāng )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简析
注释
泛:广泛或泛滥。 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小:渺小。 大:伟大。

作者简介

老子[lǎo zi]

春秋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籍贯等信息尚有争议(籍贯苦县厉乡曲仁里,一说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与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为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县亦因之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真伪亦尚存争议),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