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dìng fēng bō · xí shàng sòng fàn kuò zhī yóu jiàn kāng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未成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

译文
简析
注释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广信书院本作“席上送范先之游建邺”,玆从四卷本。作于宋光宗 绍熙元年(西元一一九〇年),时稼轩仍闲居带湖。据稼轩同时所作《醉翁操》题序,知范廓之将去临安应试。“游建康”,当是预拟之行。送行而不流于感伤。明快爽朗,开人心胸。一起点明离宴,似悲实旷。“但使”三句,语意尤为拓展,既情深意厚,又胸次开阔。下阕寄语建康故人,而今归退田园,当略无宦海风波之虞。 廓之:即稼轩门人范开,为范祖禹后裔。淳熙九年从学稼轩,十五年编刊《稼轩词》甲集,并为之序。其他事历不详。广信书院本“廓之”均作“先之”,盖避宋宁宗赵扩名讳而改者。 建康:即今江苏省 南京市。 尊:同“樽”,酒杯,《说文》:“尊,酒器也。”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句:谓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宋·晁冲之《临江仙》词:“人生无奈别离何。” 石头城:《元和郡县志》:“石头城在上元县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吴改为石头。” 居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此处稼轩自称。宋孝宗淳熙八年辛丑(西元一一八一),稼轩四十二岁,带湖新居落成,始以稼名轩,稼轩《上梁文》自称“稼轩居士”。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句:寄语建康山水,我已再无风波之虞。浑,全;风波,此指政治上的风波。 借使:即使。 “未成鸥鸟伴”句:四卷本作“未如鸥鹭惯”,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未成鸥鹭伴”。 鸥鸟伴:鸥鸟为伴。宋·黄庭坚《登快阁》诗:“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辛稼轩《水调歌头·盟鸥》词:“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鸥鹭伴” 经惯:意指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已经习惯于隐居生活。四卷本作“相伴”。 老渔蓑(suō):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蓑,指渔夫。蓑,蓑衣。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