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dú shǐ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简析
这首七言律诗约作于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〇年)。据李雁湖《庚寅增注》称:「安石尚谓:『欧阳永叔作《五代史》时,冯道最佳,有机谋,善避难,密能安主存身,可谓吉士。永叔贬之,甚无谓也。作史难,须博学多闻,有须足以断其真伪是非乃可。盖事在目前是非尚不定,而况名迹去古人已远,旋策度之,焉能一一当其实哉!』反复此段,与诗意略合,且标题不指名,而泛谓之「读史」,岂公故欲隐其义,为永叔讳耶?」则李鴈湖意谓王荆公所指乃欧阳文忠撰史(欧阳文忠约于景祐三年至皇祐五年间编成《新五代史》)失实。细读荆公之语,中有赞许「冯道」之词,以为欧阳文忠贬之不当,其中恐怕不仅为古人鸣不平,而实有自忧之虑。
注释
行藏:人之行止。引指事迹。 黮黯:蒙昧不明。唐·韩昌黎《为河南令上留守郑相公启》:「盖覆黮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 承误:承传谬误。 糟粕:本指食品之垃圾,引指历史。语本《庄子·天道》:「桓公(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糟魄,糟粕。 粹美:纯粹精美。 丹青:绘画。这里引指史书。 区区:极其有限的,少量的。指记载人物事迹的史书文字。 纸上尘:史书上的尘土。

作者简介

王安石[wáng ān sh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