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欢 · 丁卯岁寄题眉山李参政石林
guī cháo huān · dīng mǎo suì jì tí méi shān lǐ cān zhèng shí lín

见说岷峨千古雪,都作岷峨山上石。君家右史老泉公,千金费尽勤收拾。一堂真石室。空庭更与添突兀。记当时,《长编》笔砚,日日云烟湿。

野老时逢山鬼泣。谁夜持山去难觅。有人依样入明光,玉阶之下岩岩立。琅玕无数碧。风流不数平泉物。欲重吟,青葱玉树,须倩子云笔。

译文
简析
注释
归朝欢:柳屯田创制词牌,《乐章集》注「夹钟商」。辛稼轩词有「菖蒲自蘸清溪绿」句,名《菖蒲绿》。双调一百四字,前后阕各九句、六仄韵。 眉山李参政:《宋史·卷三百九十八·李壁传》:「李璧,字季章,眉之丹棱人。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馀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璧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又《宋史·卷二百十三·宰辅表》:「(开禧)二年丙寅,七月癸卯,李壁自礼部尚书除参知政事。……三年丁卯,十一月甲戌,李壁罢参知政事。」 石林:李季章眉山宅第堂名。宋·陆放翁《剑南诗稿·卷六十二》有乙丑《寄题李季章侍郎石林堂》诗一首,有句云:「侍郎筑堂聚众石,坐卧对之旰忘食。千金博取直易尔,要是尤物归精识。」按:据词中语意,石林堂上众石应为季章父仁甫所搜聚,放翁诗则谓系季章所聚,亦不知其孰是。又,宋·程沧洲《沧洲尘缶编·卷二·〈拟骚·拟九颂〉》:「雁湖先生李公,以嗣世之贤,为儒林哲匠。参贰几政,协谋锄奸,功不自言。横遭媢嫉,赋閒岁久,学日充德,日进旱霖,川航四海。」其第五为《石林颂》:「胡拳拳兮石友,期岁晚兮相守。……彼平泉兮森离立,纷品第兮罗甲乙。吾何嗜兮狷介,宁与汝兮同癖。……」 岷峨: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峨嵋山在今四川峨嵋县西南,两山相对如峨眉。 右史老泉公:苏洵家有老人泉,因自号老泉。《宋史·卷三百九十八·李壁传》:「璧父子与弟?(zhí)皆以文学知名,蜀人比之『三苏』云。」故此词以老泉拟李仁甫,又仁甫曾屡为史官,故称右史。 石室:王诏校刊本误作「石石」。 《长编》:《宋史·卷三百九十八·李焘传》:「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父中登第,知仙井监。焘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焘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例,断自建隆,迄于靖康,为编年一书,名曰《长编》。」 「谁夜持山去难觅」句:此写浮云遮山。《庄子·卷六·〈内篇·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宋·黄山谷《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 明光:《汉官仪》:「汉尚书奏事于明光殿。」 岩岩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又《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平泉物:北宋·王正甫《唐语林·卷七》:「平泉庄在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甚佳。……周围十馀里,台榭百馀所,四方奇花异草与松石,靡不置其后。石上皆刻『支遁』二字,后为人取去。其所传雁翅桧、珠子柏、莲房玉蕊等,仅有存者原注:桧叶婆娑,如鸿雁之翅。柏实皆如珠子,丛生叶上,香闻数十步。莲房玉蕊,每跗萼之上,花分五朵,而实同其一房也。怪石名品甚众,各为洛阳城族有力者取去。有礼星石、狮子石,好事者传玩之。」原注:「礼星石,从广一丈,厚尺馀,上有斗极之象。狮子石,高三四尺,孔窍千万,递相通贯,如狮子,首、尾、眼、鼻皆全。」平泉为唐宰相李朱崖在洛阳的园墅,此处切李姓。平泉,广信书院本作「平原」,玆从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 「青葱玉树,须倩子云笔」句:西汉·扬子云《甘泉赋》:「翠玉树之青葱兮,璧马犀之瞵㻞(lín fèn)。」注:「瞵,文貌。言以马脑犀角饰殿之壁也。」晋·左太冲《三都赋序》:「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徵。」唐·杜少陵《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诗:「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又《进雕赋表》:「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沈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