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朝欢 · 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
guī cháo huān · tí zhào jìn chén fū wén jī cuì yán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译文
简析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当作于庆元六年,时稼轩罢居瓢泉。赵晋臣敷文,名不迂,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过从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赵曾为敷文阁学士,故称以「敷文」。 此词托物寄意,既想象奇特浪漫,又植根现实,感情深厚。起处借神话传说,谓友人虽具擎天之材,终无补天之用。「霍然」以下,陡然振起,千丈翠屏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结句妙语双关,一石三鸟:既概言古今怀才不遇之人事,复暗指友人赵不迂终有际遇之时,三则自叹今生未必有时遇。
注释
归朝欢:柳永创制词牌,《乐章集》注「夹钟商」。辛稼轩词有「菖蒲自蘸清溪绿」句,名《菖蒲绿》。双调一百四字,前后阕各九句、六仄韵。 「题赵晋臣敷 积翠岩」:四卷本乙集作「题晋臣 积翠岩」。 赵晋臣敷文:《上饶县志·寓贤传》:「赵不迂,字晋臣,尝创书楼于上饶,吟咏自适。」《铅(Yán)山县志·卷十二·选举志》:「赵不迂,士礽(Réng)四子,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南宋·洪迈《夷坚三志·壬六·滕王阁火》:「南昌章江门外,正临川流,有小刹四五联处其下,水陆院最富。一僧跨江建水阁三数重,邦人士女,游遨无虚时,实为奸淫翔集之便。庆元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夜,细民家失火,延识其处,俄顷,烟火不可向迩,一院片瓦不存。滕王阁外庑遂罹郁攸之害。赵不迂晋臣以漕使兼府事,出次城头,遥望西山,焚香祷于旌阳真君。西风方炽,忽焉反东,火随以息。常年八月十五日,所至以真君生朝,自旦日即率诣玉隆宫,四远毕集,未尝不东风,盖欲使献送者舟船利达。凡半月,岁岁如是。灵仙威神,如在其上,其为人作敬,宜矣。大孙赴试漕台,正见其事。」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南昌府》:「乐园即宋漕司花园,绍兴中转运判官赵奇符剏(chuàng),……至庆元五年,秘阁赵不迂榜以今名。」 积翠岩:《铅(Yán)山县志·卷一》:「观音石,又名积翠岩,即古之杨梅山,在县西三里,一名七宝山,下有貌平坑,石窍中胆泉涌出。……《方舆记》云:『积翠岩房蓄烟霭,五峰相对。自五峰以东,由断玉峡二十馀步,有石屹立,名擎天柱,又名状元峰。』」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wā)忙,却将此石投閒处」句:笑共工无端发怒,触断巍巍天柱,又笑女娲补天奔忙,却将一块补天的五彩石投在閒处。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淘水,以济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归物。」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卷三·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缘底,为什么;天一柱,即天柱,俗称擎天柱。此石,女娲补天之石,即指积翠岩。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句:词人拄杖来到荒郊野外探视积翠岩。汝,指积翠岩。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句:问积翠岩千百年来,历经几多风雨侵蚀?宋·王安石《谢公墩》诗:「摩挲苍苔石,点检屐齿痕。」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句:唐·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辛词借用其意,谓牧童敲火(击石取火),牛羊磨角,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qiāng)然一滴甘泉乳」句:积翠岩忽现千丈翠屏之姿,并间以甘泉之滴响。锵然,本指金属撞击声,此状甘泉滴水时清脆悦耳之响。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句:建几个小亭,待到春暖花开,此间自有歌舞盛会,携歌舞,指游赏者携来歌儿舞女。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句:言古来寒士不遇者有时也能得到际遇。古人多有不遇之叹,如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迁有《悲士不遇赋》,陶渊明也有《感士不遇赋》。不遇,指怀才不遇。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