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引 · 平时十月幸莲汤
huá qīng yǐn · píng shí shí yuè xìng lián tāng

平时十月幸莲汤,玉甃琼梁。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依前过缭墙。

译文
华清宫金碧辉煌华丽夺目,玉砌成的沐池晶莹剔透。(明皇与贵妃)年年来到这里洗沐享受,那场面真叫壮观:贵妃的亲眷前呼後拥如流水,用珠宝组成的陪行饰物铺天盖地。 可叹啊,翠华一去,繁华不再。华丽的宫殿已成为断瓦残桓,珠光宝气的双人床早已被灰尘覆盖。留下的衹有苍翠的老树。清夜的明月高悬空中,依然照着藤条环绕的围墙。
简析
《华清引·感旧》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〇六四年)甲辰十二月东坡罢凤翔府签判,返京,过长安,遊骊山作此词。 《华清引》词牌名为东坡首创,因词赋华清旧事而得名。 方床有方正之义,故君主用方床也。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聽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翠华是为天子之旗,象征天子车架的华盖,可是这翠华十里,至此华清池上,谁还记得起这方床之治呢?
注释
华清引:词牌名,又名《清华引》、《华胥引》。调见《东坡词》。《钦定词谱》谓因苏词「赋华清旧事,因以名调。」《词律·卷四》、《词谱·卷五》皆列东坡所作《华清引·感旧》,此调宋词仅此一词,平仄当遵之。双调,四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然别名《华胥引》为周美成所创,双调,八十六字,与《华清引》调之别名《华胥引》调异。 调注:元延祐本作「华胥引」,原注:「一作《华清引》。」刘尚荣按:「《钦定词谱·卷二十一·华胥引》『双调,八十六字,前阕九句四仄韵,後阕八句四仄韵』。《钦定词谱·卷五·华清引》『双调,四十五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核苏词可知,元本作『华胥引』显误,调名必作『《华清引》』。」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毛本有词题曰「感旧」。 莲汤: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作「兰汤」。傅子立注:「《杨妃外传》:『华清宫有莲华池,即贵妃沐浴之室也。以玉石为之。』《唐明皇杂录》:『上于华清宫新广一汤泉,制度宏丽。禄山于范阳,以玉为鱼龙、凫雁、石渠石莲华献,仍以石梁及莲花同献(此十三字,《明皇杂录》原文作「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为石梁及石莲花以献」。傅注省略数字至文意晦)。雕镌巧妙,殆非人功。上大悦,命陈于汤中,仍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于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泉所,解衣将入汤,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恐,遽命去之。』莲华石至今犹在。」刘尚荣按:「参见宋·程文简《雍录·卷四·温泉》转引者,与今见《四库全书》本《明皇杂录·卷下》所载,文字有异。」龙榆生笺引《明皇杂录·卷下》:「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严。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仍为石梁及石莲花以献,雕镌巧妙,殆非人功。上大悦,命陈于汤中,又以石梁横亘汤上,而莲花才出于水际。上因幸华清宫,至其所,解衣将入,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状欲飞动。上甚恐,遽命撤去,其莲花至今犹存。」 玉甃(zhòu):《说文》:「甃,井壁也。」清·段懋堂注:「井壁者,谓用塼为井垣。」玉甃者,井壁之美称,亦谓水井或汤池。唐·李巨山《井》诗:「玉甃谈仙客,铜臺赏魏君。」清·纳兰容若《汤泉应制》:「金铺照日初涵影,玉甃生烟别作香。」 五家:傅子立注:「《杨贵妃传》:『每十月,帝幸华清宫,五宅车骑皆从。家别为队,队一色。俄五家队合,烂若万花川谷,成锦绣,国忠导以剑南旗节,遗钿堕舄,琴瑟玑琲,狼藉于道,香闻数十里。』『五家』谓铦、锜、国忠、韩、虢是也。时秦国已早亡矣。」刘尚荣按:「事见《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列传·玄宗贵妃杨氏传〉》。『五家』所指,前後有异,《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玄宗杨贵妃传〉》谓『韩、虢、秦三夫人与铦、锜』。」 车马如龙:傅子立注:「後汉马太后曰:『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顾视御者,不及远矣。虽不加谴怒,但绝岁用,冀以默愧其心耳。』」刘尚荣按:「事详《後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传〉》。」龙榆生笺引《後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传〉》:「明德马皇后讳某,伏波将军援之小女也。……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而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 翠华:傅子立注:「『翠华』,天子之旗,以象华盖也。相如赋:『建翠华之旗。』注:『以翠羽为旗上葆耳。』禄山之乱,明皇西幸,华清宫无复至矣。」刘尚荣按:「见《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载《上林赋》及颜师古注。」 方床:卧榻。《南史·卷六十二·〈梁书·贺玚传·(子)贺革传〉》:「革字文明,少以家贫,躬耕供养,年二十,始辍耒就父受业,精力不怠。有六尺方床,思义未达,则横卧其上,不尽其义,终不肯食。」 烟树:傅子立注:「杜牧之《华清宫》诗:『秦树远微茫。』」刘尚荣按:「见《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原题为《华清宫三十韵》。」 依前: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依旧」。 缭墙:谓围墙。傅子立注:「杜牧之《华清宫》诗:『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刘尚荣按:「见《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原题为《华清宫三十韵》。」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