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 西湖食荔支
jiǎn zì mù lán huā · xī hú shí lì zhī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

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

译文
福建产的珍贵贡品,经海运输的船队来往快速。玉座的金盘空空也,贡到不贡茘支的历史已有四百年了。 茘支壳轻红、肉浓白,正适合美女的细长的手去剥开它。茘支核仁小、果肉香,恰巧像当年的名品「十八娘」茘支。
简析
《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茘支》是北宋文学家苏東坡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主要写茘支贡史,下片写了词人自己品嚐茘支的情景。全词色调鲜明,古今对比,不仅写出了词人喫茘支的情调,而且突出了茘支的珍贵品质。
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木兰花》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鐘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端己《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後阕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後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鐘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後阕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鐘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後阕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阕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前後阕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百一字,前阕五平韵,後阕七平韵。兹陈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减字木兰花》四字句与七字句相间,句句用韵,仄韵与平韵交互,每两句为一意群,词意转折,适于各种题材,故宋人用此调者极多。《梅苑》李子正词名《减兰》。徐介轩词名《木兰香》。《高丽史·乐志》名《天下乐令》。 「西湖食荔支」:傅注本作「西湖食荔子」,元延祐本作「西湖食荔枝」,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作「荔枝」,兹从毛本。 荔支:龙榆生笺引《後汉书·卷四·和帝本纪》:「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汝南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又引晋·嵇君道《南方草木状·卷下·〈果类·荔支〉》:「荔支,树高五六丈馀,如桂树,缘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官。扶荔者,以荔支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後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 「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句:傅子立注:「荔支经日,则色香味俱变。必由海道以进者,欲速致也。」刘尚荣按:「白乐天《〈荔支图〉序》:『荔支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云帆:龙榆生笺:「李太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句:傅子立注:「蔡君谟《荔支谱》:『荔支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司马相如赋上林云:「荅遝离支」,盖夸言之,无有是也。东京、交阯七郡,贡生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堠,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临武长唐羌上书言状,和帝诏太官省之。……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所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然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馀,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支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诸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耳。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支者也』杜子美诗云:『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又隋炀帝《海山记》:『大业中,闽地贡五种荔支。』」刘尚荣按:「详见宋蔡君谟《端明集·卷三十五·〈荔支谱·第一〉》。杜句出《解闷十二首(其十)》,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龙榆生笺:「杜子美《解闷》诗:『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又:『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座,龙本作「坐」。按,此处「座」、「坐」通用。 轻红酽白:傅子立注:「壳轻红而肉酽白也。《荔支谱》:『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此其绝品耳。」刘尚荣按:「详见蔡君谟《荔支谱·第二》。」龙榆生笺引《荔支谱》:「今列陈紫之所长,以例众品。其树晚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酽,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作「酿」。 纤手擘:傅子立注:「杜子美诗:『轻红擘荔支。』」刘尚荣按:「杜句出《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七》。」 恰似:明吴讷钞本、毛本作「恰是」。 十八娘:傅子立注:「《荔支谱》:『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其冢今在城东报国院,冢旁犹有此树云。』」刘尚荣按:「详见蔡君谟《荔支谱·第七》。」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