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 中秋寄远
mǎn jiāng hóng · zhōng qiū jì yuǎn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舞,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简析
这首词的主旨是表述望月怀人之情。上阕先以“快”字点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担心之意,再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结一问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阕先写赏月之宴之酒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注释
玉纤:洁白纤细,指美人的手。 横管:四卷本作“横笛”,笛子 一声吹裂:宋·叶梦得《石林诗话》:“晏元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君玉亟为诗以入,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北宋·何薳《春渚纪闻·卷七·穿云裂石声》:“东坡先生《和岗字诗》云:‘一声吹裂翠崖岗。’薳家藏公墨本,诗后注云:‘昔有善笛者,能为穿云裂石之声。’别不用事也。” “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句: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按:此暗用晏殊中秋赏月事。 冰壶:盛冰的玉壶。此喻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唐·许浑《天竺寺题葛洪井》:“月寒冰在壶。” 凉世界:四卷本作“浮世界”。 玉斧修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呎》曰:“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后,遂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睡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甚洁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幞,有斤凿数事,玉屑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可一生无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径:‘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宋·王安石《题扇》诗:“玉斧修成宝月圆,月边仍有女乘鸾。” 孤令:四卷本作“孤冷”,孤零。 “问常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句:想来月中嫦娥,孤冷凄寂白发。此暗用李商隐《常娥》诗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液满:斟满美酒。云液谓酒。唐·白居易《对酒閒吟赠老者》诗:“云液洒六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句: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琼杯,玉杯;长袖舞,四卷本作“长袖起”;咽,指歌声凄清悲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句:叹明月十有八九违人心意,欲圆还缺。此即苏轼“何事常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意。宋·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磨,修磨,指把月修圆磨亮。 但愿:四卷本作“若得”。 看承别:别样看待。宋·郭应祥《鹧鸪天·中秋后一夕宴修成之、富正甫作》词亦有“自缘人意看承别,未必清辉减一分”句。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句: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此化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成欢:王诏校刊及《六十家词》本作“总包藏”。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