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mǎn tíng fāng

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瑳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馀韵尚悠扬。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译文
香烟缭绕升出于雕镂的彩盘,寒气从冰柱中生发出来,画堂里别有一般风光。主人情意重,设宴席还请出美女。歌女的颈项洁白圆润,似用软玉搓捏而成,藕丝般的裙子如仙女的新织的衣裳。几首歌唱完,月亮已转过凌空的房檐,余音还悠扬不绝。 这歌声,人间哪里去找,那些司空见惯的女伶,实在也太寻常了。在座的狂放的客人,心绪缭乱。歌女说金钗落了地,正要捡,十指露出来,如春笋般细长。我亲自看见了,比《高唐赋》里还要美的人。
简析
《满庭芳·香叆雕盘》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作者在友人宴席上一次不寻常的艳遇故事,倍写了对靓丽歌女的惊诧和倾慕心态。这首词写得灵动逼真,意趣盎然。
注释
满庭芳:词牌名。北宋新声,宋人用者甚众。清徐电发《词苑丛谈》谓调名取自唐柳河东《赠江华长老》诗「满庭芳草积」。清朱稚黄《填词名解》则谓:「《满庭芳》采唐吴子华诗『满庭芳草易黄昏。』」按:唐吴子华《废宅》诗有「满庭荒草近黄昏」句,非「芳」字也,今辨之。五代後蜀毛熙震《浣纱溪》词亦有「满庭芳草绿萋萋」句。故调名本意即咏庭院中茂盛之花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周美成词名《锁阳台》。葛常之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名《满庭霜》。晁无咎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名《潇湘夜雨》。韩涧泉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名《话桐乡》。吴梦窗词因东坡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名《江南好》。张野(Yě)夫词名《满庭花》。《清真集》入「中吕调」,《太平乐府》注「中吕宫」,高拭词注「中吕调」。平韵正体者,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过变首句用韵,亦可不用韵,或可连接下面之三字句为五字句,但秦少游词作「消魂」、东坡词作「思量」、周美成词作「年年」均用韵,宜遵从之。此调多四言句、六言句与上三下四句法之七言句,用韵稀密适度,常以四四六或六七句组成句群,尤其两结为三四五句式之句群,故于音蓄顿挫中忽又流动奔放,又因平韵且过变处用短韵,使声韵颇为响亮。此调之适应范围很广,可用以抒情、议论、写景、叙事、祝颂、酬赠。仄韵者,《乐府雅词》名《转调满庭芳》,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中吕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又入高大石调正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诗馀图谱》载本调亦名《满庭霜》。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满庭芳》,以九十五字者为《满庭霜》。实则仅後者之前後阕第七句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一则取柳河东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为词名,一则取方富山诗:「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为词名,实则同一调也。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无题,《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佳人」。 香叆(ài)雕盘:谓香烟缭绕升于雕釉綵盘。龙榆生笺:「叆,乌代切。《玉篇》:『叇叇,云貌。』昭明太子《七契》:『瑶俎既已丽奇,雕盘复为美玩。』」香叆,龙本作「香?」; 寒生冰箸(zhù):寒气从冰柱中生发出来。 「腻玉圆瑳(cuō)素颈」句:谓歌女之颈项洁白圆润似美玉。傅子立注:「《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柳耆卿词云:『腻玉圆瑳素颈。』」刘尚荣按:「曹子建《洛神赋》见《文选·卷十九》。柳词见《彊村丛书本》柳耆卿《乐章集·卷上·昼夜乐》。」圆瑳,珍重阁本作「圆磋」,元延祐本、《苏长公二妙集》作「圆搓」;瑳,《说文解字》:「玉色鲜白也。」 「藕丝嫩、新织仙裳」句:傅子立注:「老杜《纳凉》诗:『佳人织藕丝。』」刘尚荣按:「《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题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织』作『雪』。」龙榆生笺引唐·李长吉《天上谣》诗:「粉霞红绶藕丝裙。」王琦汇解:「粉霞、藕丝,皆当时彩色名。」藉状似藕丝般纤丝所织之裙。 双歌:元延祐本、龙本作「歌声」。 「馀韵尚悠扬」句:傅子立注:「《列子》:『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lì),三日不绝』」刘尚荣按:「事见《列子·汤问篇》。沈钞本、清钞本、晒蓝本『匮粮』上有『过』字、下又有『歌』字,文句不通,今据珍重阁本及《列子》原文校改。」龙榆生笺引《列子·卷五·〈汤问·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司空见惯:傅子立注:「唐杜鸿渐司空镇洛时,刘梦得为苏州刺史,过洛。杜出二妓为宴,酒酣,命妓乞诗于刘。醉甚,就寝。中夜酒醒,见二妇人侍侧,惊问其故。对以席上作诗,司空因命侍寝。令诵其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秋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或云是韦苏州也。」刘尚荣按:「《唐诗纪事·卷三十九》:『禹锡赴吴台,扬州大司马杜公鸿渐开宴,命妓侍酒,禹锡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孟初中《本事诗·情感》所记与此稍异。又,宋阮松菊《诗话总龟·卷二十六·寄赠门》谓为韦苏州任苏州太守时事也,《类说·卷二十七》诗归韦苏州,《类说·卷五十一》诗归刘梦得。」龙榆生笺引唐孟初中《本事诗·情感》:「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 狂客:东坡自谓也。 金钗坠也:傅子立注:「张祜客淮南幕中,赴宴时,杜紫薇为支使,南座有属意之处,索骰子赌酒。牧微吟曰:『骰子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祜应曰:『但知报道金钗落,彷佛还因露指尖。』」刘尚荣按:「事见《唐摭言·卷十三·敏捷》,又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三》引《古今诗话》。」龙榆生笺引唐·韩昌黎《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银烛未消窗送曙,金钗半坠座添春。」 亲曾见:傅子立注:「《孟子》:『岂若吾身亲见之哉。』」刘尚荣按:「句见《孟子·万章上》。」 「十指露、春笋纤长」句:状歌女十指纤长如春笋。 赋:傅注本作「赴」,义逊,兹从元延祐本、《苏长公二妙集》本。 「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句:意谓亲眼所见之美人,远胜于宋玉《高唐赋》中所想像之美人。傅子立注:「楚襄王梦与巫山神女接,旦以告宋玉,且言其神女之妙丽。宋玉因为《高唐赋》云。」刘尚荣按:「参见《文选·卷十九·高唐赋序》。『唐』原误作『堂』,据《文选》改。」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