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八节
mèng zi · dì shí èr juǎn · gào zi xià · dì bā jié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译文
鲁国要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不对百姓实行教化就使用他们作战,这叫残害百姓。残害百姓的人,在尧、舜那个时代是绝对不能容许的。打一次仗,战胜齐国,于是拥有南阳,这样尚且不可以——” 慎子勃然不高兴地说:“这可是我所不知道的。”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不够一千里的话,就不能够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方圆百里;不够百里的话,就不能守住祖宗传下来的礼法制度。周公被封于鲁,方圆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够,可实际上少于一百里。太公被封于齐,也是方圆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够,可实际上少于一百里。如今鲁国有五个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国那么大,你认为如果有圣主明王兴起的话,那么鲁国的土地会处在被减损之列,还是被增加之列呢?不用兵力只是从那个国家拿来东西给予这个国家,仁人尚且不去做,何况用杀人的方式去求取土地呢?君子侍奉君主,应一心一意地引导君王走正路,用心于仁罢了。”
简析
注释
慎子:名滑厘,鲁国大臣,善于用兵。 殃:残害。 南阳:地名,即汶阳。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争夺的要地。 俭:少。 方百里者五:有五个方圆一百里的诸侯国那么大。

作者简介

孟子[mèng zi]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车,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