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 · 游赋高疏寮东墅园
sǎo huā yóu · yóu fù gāo shū liáo dōng shù yuán

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

译文
群山风景殊异,难忘曲径寻幽,恰是雨后天刚刚破晓。一处房舍幽静深渺。可见依据花草长势用石垒起的花池,可见把泉水引往水池的渠道。几天没有来此,一片青云仍在空中飘摇。径自开怀吟啸。可叹的是满目乔木荒凉,西风残照。 天空碧蓝而明净,秋意萧萧。静听天籁清幽之声降下云霄。空山寂静,草木渐老。欲步仙人后尘,又怕那些采摘芝草的的人来此骚扰。一派野色直到闲置的门前,不除芳草,任其自生更好。此境深邃宁静,比起陶渊明的斜川又清静多少。
简析
注释
扫花游:词调名。《钦定词谱》:“扫地游,调见《清真词》,因词有“占地持杯,扫花寻路”句,取以为名,又名《扫花游》。” 烟霞: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万壑: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记曲径”句: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霁痕:雨后初晴的景象。 绿窗:屋舍。韦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初晓:天刚亮。 窈窕:幽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甃(zhòu)石:砌石,垒石为壁。 就泉通沼:白居易《过骆山人野居小池》:“茅覆环堵亭,泉添方丈沼。”《说文》:“沼,小池也。” 苍云:青云。 长啸: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怅乔木荒凉: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残照:李白《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碧天:碧空,蓝天。 浩渺:广阔无边。 虚籁:指风。 泠泠(línglíng):清幽的声音。 孤峭:突兀峭立。 山空:空山寂静。王维《鸟鸣涧》:“夜静春山空”。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 山空碧水流。” 翠老:翠色变衰。 步:跟着,跟随。 采芝人:采摘芝草的的人。芝,《说文》:“芝,神草也。” 野色:原野的景色。 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 “芳草”句:《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深悄:深邃宁静。 斜川:古地名。在江西省星子﹑都昌二县县境。濒鄱阳湖,风景秀丽,晋陶潜曾游于此,作《游斜川》诗并序。

作者简介

张炎[zhāng yán]

张炎,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