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 七十列传 · 张释之冯唐列传
shǐ jì · qī shí liè zhuàn · zhāng shì zhī féng táng liè zhuàn
zhāng
tíng
wèi
shì
zhī
zhě
yáng
rén
yǒu
xiōng
zhòng
tóng
wèi
láng
shì
xiào
wén
shí
suì
diào
suǒ
zhī
míng
shì
zhī
yuē
jiǔ
huàn
jiǎn
zhòng
zhī
chǎn
suí
miǎn
guī
zhōng
láng
jiāng
yuán
àng
zhī
xián
nǎi
qǐng
shì
zhī
zhě
shì
zhī
cháo
yīn
qián
yán
pián
便
yi
shì
wén
yuē
bēi
zhī
shèn
gāo
lùn
lìng
jīn
shī
xíng
shì
shì
zhī
yán
qín
hàn
zhī
jiān
shì
qín
suǒ
shī
ér
hàn
suǒ
xīng
zhě
jiǔ
zhī
wén
chēng
shàn
nǎi
bài
shì
zhī
wèi
zhě
shè
shì
zhī
cóng
xíng
dēng
quān
shàng
wèn
shàng
lín
wèi
zhū
qín
shòu
簿
shí
wèn
wèi
zuǒ
yòu
shì
jǐn
néng
duì
quān
cóng
páng
dài
wèi
duì
shàng
suǒ
wèn
qín
shòu
簿
shèn
guān
néng
kǒu
duì
xiǎng
yìng
qióng
zhě
wén
yuē
dàng
ruò
shì
xié
wèi
lài
nǎi
zhào
shì
zhī
bài
wèi
shàng
lín
lìng
shì
zhī
jiǔ
zhī
qián
yuē
xià
jiàng
hóu
zhōu
rén
shàng
yuē
zhǎng
zhě
yòu
wèn
dōng
yáng
hóu
zhāng
xiāng
rén
shàng
yuē
zhǎng
zhě
shì
zhī
yuē
jiàng
hóu
dōng
yáng
hóu
chēng
wéi
zhǎng
zhě
liǎng
rén
yán
shì
céng
néng
chū
kǒu
xiào
dié
dié
kǒu
jié
zāi
qiě
qín
rèn
dāo
zhī
zhēng
chá
xiāng
gāo
rán
wén
ěr
yǐn
zhī
shí
wén
guò
líng
ér
zhì
èr
shì
tiān
xià
bēng
jīn
xià
kǒu
biàn
ér
chāo
qiān
zhī
chén
kǒng
tiān
xià
suí
fēng
zhēng
wèi
kǒu
biàn
ér
shí
qiě
xià
zhī
huà
shàng
jǐng
xiǎng
cuò
shěn
wén
yuē
shàn
nǎi
zhǐ
bài
shàng
jiù
chē
zhào
shì
zhī
cān
chéng
xíng
wèn
shì
zhī
qín
zhī
zhì
yán
zhì
gōng
shàng
bài
shì
zhī
wèi
gōng
chē
lìng
qǐng
zhī
tài
zi
liáng
wáng
gòng
chē
cháo
xià
mén
shì
shì
zhī
zhuī
zhǐ
tài
zi
liáng
wáng
diàn
殿
mén
suì
xià
gōng
mén
jìng
zòu
zhī
báo
tài
hòu
wén
zhī
wén
miǎn
guān
xiè
yuē
jiào
ér
zi
jǐn
báo
tài
hòu
nǎi
shǐ
使
shǐ
使
chéng
zhào
shè
tài
zi
liáng
wáng
rán
hòu
wén
yóu
shì
shì
zhī
bài
wèi
zhōng
dài
qǐng
zhī
zhì
zhōng
láng
jiāng
cóng
xíng
zhì
líng
běi
lín
shì
shí
shèn
rén
cóng
shàng
zhǐ
shì
shèn
rén
xīn
fēng
dào
yuē
zǒu
hán
dān
dào
shǐ
使
shèn
rén
shàng
ér
cǎn
bēi
huái
怀
wèi
qún
chén
yuē
jiē
běi
shān
shí
wèi
guǒ
yòng
zhù
zhuó
chén
jiān
dòng
zāi
zuǒ
yòu
jiē
yuē
shàn
shì
zhī
qián
jìn
yuē
shǐ
使
zhōng
yǒu
zhě
suī
nán
shān
yóu
yǒu
qiè
shǐ
使
zhōng
zhě
suī
shí
guǒ
yòu
yān
wén
chēng
shàn
hòu
bài
shì
zhī
wèi
tíng
wèi
qǐng
zhī
shàng
xíng
chū
zhōng
wèi
qiáo
yǒu
rén
cóng
jiāo
xià
zǒu
chū
shèng
jīng
shì
shǐ
使
shǔ
zhī
tíng
wèi
shì
zhī
zhì
wèn
yuē
xiàn
rén
lái
wén
qiáo
xià
jiǔ
zhī
wéi
xíng
guò
chū
jiàn
shèng
chē
zǒu
ěr
tíng
wèi
zòu
dāng
rén
fàn
dāng
jīn
wén
yuē
rén
qīn
jīng
lài
róu
lìng
bài
shāng
ér
tíng
wèi
nǎi
dāng
zhī
jīn
shì
zhī
yuē
zhě
tiān
zi
suǒ
tiān
xià
gōng
gòng
jīn
ér
gèng
zhòng
zhī
shì
xìn
mín
qiě
fāng
shí
shàng
shǐ
使
zhū
zhī
jīn
xià
tíng
wèi
tíng
wèi
tiān
xià
zhī
píng
qīng
ér
tiān
xià
yòng
jiē
wèi
qīng
zhòng
mín
ān
suǒ
cuò
shǒu
wéi
xià
chá
zhī
liáng
jiǔ
shàng
yuē
tíng
wèi
dāng
shì
hòu
yǒu
rén
dào
gāo
miào
zuò
qián
huán
wén
xià
tíng
wèi
zhì
shì
zhī
àn
dào
zōng
miào
zhě
wèi
zòu
zòu
dāng
shì
shàng
yuē
rén
zhī
dào
nǎi
dào
xiān
miào
shǔ
tíng
wèi
zhě
zhì
zhī
ér
jūn
zòu
zhī
fēi
suǒ
gòng
chéng
zōng
miào
shì
zhī
miǎn
guān
dùn
shǒu
xiè
yuē
shì
qiě
zuì
děng
rán
shùn
wèi
chà
jīn
dào
zōng
miào
ér
zhī
yǒu
wàn
fēn
zhī
jiǎ
lìng
mín
zhǎng
líng
póu
xià
jiā
jiǔ
zhī
wén
tài
hòu
yán
zhī
nǎi
tíng
wèi
dāng
shì
shí
zhōng
wèi
tiáo
hóu
zhōu
liáng
xiāng
shān
dōu
hóu
wáng
tián
kāi
jiàn
shì
zhī
chí
píng
nǎi
jié
wèi
qīn
yǒu
zhāng
tíng
wèi
yóu
tiān
xià
chēng
zhī
hòu
wén
bēng
jǐng
shì
zhī
kǒng
chēng
bìng
miǎn
zhū
zhì
jiàn
xiè
wèi
zhī
yòng
wáng
shēng
jiàn
xiè
jǐng
guò
wáng
shēng
zhě
shàn
wèi
huáng
lǎo
yán
chǔ
shì
cháng
zhào
tíng
zhōng
sān
gōng
jiǔ
qīng
jǐn
huì
wáng
shēng
lǎo
rén
yuē
cǎn
jiě
wèi
zhāng
tíng
wèi
wèi
jié
cǎn
shì
zhī
guì
ér
jié
zhī
rén
huò
wèi
wáng
shēng
yuē
nài
tíng
zhāng
tíng
wèi
shǐ
使
guì
jié
cǎn
wáng
shēng
yuē
lǎo
qiě
jiàn
zhōng
zhāng
tíng
wèi
zhāng
tíng
wèi
fāng
jīn
tiān
xià
míng
chén
liáo
tíng
wèi
shǐ
使
guì
jié
cǎn
zhòng
zhī
zhū
gōng
wén
zhī
xián
wáng
shēng
ér
zhòng
zhāng
tíng
wèi
zhāng
tíng
wèi
shì
jǐng
suì
wèi
huái
nán
wáng
xiāng
yóu
shàng
guò
jiǔ
zhī
shì
zhī
zi
yuē
zhāng
zhì
zhǎng
gōng
guān
zhì
dài
miǎn
néng
róng
dāng
shì
zhōng
shēn
shì
féng
táng
zhě
zhào
rén
dài
hàn
xīng
ān
líng
táng
xiào
zhù
wèi
zhōng
láng
shǔ
zhǎng
shì
wén
wén
niǎn
guò
wèn
táng
yuē
lǎo
wèi
láng
jiā
ān
zài
táng
shí
duì
wén
yuē
dài
shí
shàng
shí
jiān
gāo
shù
wèi
yán
zhào
jiāng
zhī
xián
zhàn
鹿
xià
jīn
měi
fàn
wèi
cháng
zài
鹿
zhī
zhī
táng
duì
yuē
shàng
lián
zhī
wèi
jiāng
shàng
yuē
táng
yuē
chén
zài
zhào
shí
wèi
guān
jiāng
shàn
chén
wèi
dài
xiāng
shàn
zhào
jiāng
zhī
wéi
rén
shàng
wén
lián
wéi
rén
liáng
shuō
ér
yuē
jiē
lián
shí
wèi
jiāng
yōu
xiōng
zāi
táng
yuē
zhǔ
chén
xià
suī
lián
néng
yòng
shàng
jìn
zhōng
liáng
jiǔ
zhào
táng
ràng
yuē
gōng
nài
zhòng
jiàn
chù
táng
xiè
yuē
rén
zhī
huì
dāng
shì
zhī
shí
xiōng
xīn
cháo
shā
běi
wèi
áng
shàng
kòu
wèi
nǎi
wèn
táng
yuē
gōng
zhī
néng
yòng
lián
táng
duì
yuē
chén
wén
shàng
wáng
zhě
zhī
qiǎn
jiāng
guì
ér
tuī
yuē
kǔn
nèi
zhě
guǎ
rén
zhì
zhī
kǔn
wài
zhě
jiāng
jūn
zhì
zhī
jūn
gōng
jué
shǎng
jiē
jué
wài
guī
ér
zòu
zhī
fēi
yán
chén
yán
wèi
zhào
jiāng
biān
jūn
shì
zhī
jiē
yòng
xiǎng
shì
shǎng
jué
wài
cóng
zhōng
rǎo
wěi
rèn
ér
chéng
gōng
nǎi
jǐn
zhì
néng
qiǎn
xuǎn
chē
qiān
sān
bǎi
chéng
gòu
wàn
sān
qiān
bǎi
jīn
zhī
shì
shí
wàn
shì
běi
zhú
chán
dōng
miè
dàn
lín
西
qiáng
qín
nán
zhī
hán
wèi
dāng
shì
zhī
shí
zhào
hòu
huì
zhào
wáng
qiān
chàng
wáng
qiān
nǎi
yòng
guō
kāi
chán
zhū
lìng
yán
dài
zhī
shì
bīng
shì
běi
wèi
qín
suǒ
qín
miè
jīn
chén
qiè
wén
wèi
shàng
wèi
yún
zhōng
shǒu
jūn
shì
jǐn
xiǎng
shì
yǎng
qián
chuí
niú
xiǎng
bīn
jūn
shě
rén
shì
xiōng
yuǎn
jìn
yún
zhōng
zhī
sāi
céng
shàng
chē
zhī
suǒ
shā
zhòng
shì
jǐn
jiā
rén
zi
tián
zhōng
cóng
jūn
ān
zhī
chǐ
zhōng
zhàn
zhǎn
shǒu
shàng
gōng
yán
xiāng
yìng
wén
shéng
zhī
shǎng
xíng
ér
fèng
yòng
chén
wéi
xià
tài
míng
shǎng
tài
qīng
tài
zhòng
qiě
yún
zhōng
shǒu
wèi
shàng
zuò
shàng
gōng
shǒu
chà
liù
xià
xià
zhī
xuē
jué
zuò
zhī
yóu
yán
zhī
xià
suī
lián
néng
yòng
chén
chéng
chù
huì
zuì
zuì
wén
shuō
shì
lìng
féng
táng
chí
jié
shè
wèi
shàng
wéi
yún
zhōng
shǒu
ér
bài
táng
wèi
chē
wèi
zhǔ
zhōng
wèi
jùn
guó
chē
shì
nián
jǐng
táng
wèi
chǔ
xiāng
miǎn
qiú
xián
liáng
féng
táng
táng
shí
nián
jiǔ
shí
néng
wèi
guān
nǎi
táng
zi
féng
suì
wèi
láng
suì
wáng
sūn
shì
shàn
tài
shǐ
gōng
yuē
zhāng
zhī
yán
zhǎng
zhě
shǒu
ā
féng
gōng
zhī
lùn
jiāng
yǒu
wèi
zāi
yǒu
wèi
zāi
yuē
zhī
rén
shì
yǒu
èr
jūn
zhī
suǒ
chēng
sòng
zhù
láng
miào
shū
yuē
piān
dǎng
wáng
dào
dàng
dàng
dǎng
piān
wáng
dào
biàn
便
biàn
便
zhāng
féng
gōng
jìn
zhī
zhāng
wèi
ǒu
jiàn
shí
yuán
àng
tài
zi
zhuàng
jīng
jīn
dào
huán
shàng
féng
gōng
bái
shǒu
wèi
zāi
lùn
jiāng
yīn
duì
shōu
gōng
wèi
shàng
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张释之说:“长时间的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使人不安。”想要辞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趋前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的应该现在就能实施。”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可依靠。”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文帝上了车,让张释之陪乘在身旁,车慢慢前行。文帝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都据实而言。到了宫里,文帝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说:“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过了些时候,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皇帝到了霸陵,汉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这时慎夫人也跟随前行,皇帝用手指示着通往新丰的道路给她看,并说:“这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让慎夫人弹瑟,汉文帝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着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充塞石椁缝隙,再用漆粘涂在上面,哪还能打得开呢?”在身边的近侍都说:“对的。”张释之走上前去说道:“假若里面有了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还会有缝隙;假若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他说得好。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后来,文帝死去,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想要辞职离去,又担心随之招致被诛杀;要当面向景帝谢罪,又不知怎么办好。用了王生的计策,终于见到景帝道歉谢罪,景帝没有责怪他。 王生是喜好黄老学说的处士。曾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王生是个老年人,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为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单单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稍微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张廷尉侍奉景帝一年多,被贬谪为淮南王相,这还是由于以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过了一些时候,张释之死了。他的儿子叫张挚,字长公,官职一直做到大夫,后被免职。因为他不能迎合当时的权贵显要,所以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举荐冯唐。冯唐这年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冯遂字王孙,也是杰出的人才,和我友好。 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他们两位所赞许长者将帅的话,应该标著于朝廷。《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张季与冯公近似于这种说法呀!
简析
《张释之冯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本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的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注释
季:指弟兄中排行第三的人,古人常常以排行为字。 仲:指弟兄中排行第二的人。 訾(zī,姿):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 调:迁转,升迁。 不遂:不顺,不安。 自免归:自己请求辞职回家。 徙:迁调,升迁。 便宜事:指便国利民之事。 卑之:指谈话要接触现实。卑,低。 闲:通“间”。 拜:授与官爵。 虎圈:上林苑蓄养虎的地方。 禽兽簿:记载禽兽情况的册簿。 悉:全,周全。 观其能:显示他的才能。 无赖:不可依赖。 曾:竟然。 敝:同“弊”,弊病。徒文具: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形式。 陵迟:衰落。 超迁:越级升迁。 随风靡靡:追随附合社会风气。靡,顺风倒下。 下之化上:下面受到上面的感化。疾于景响:比影子和回声都快。景,通“影”。 举错:做事情。举,兴办。错,通“措”,施行。审:审慎。 参乘:即“骖乘”,坐在车右边的陪乘人员。 具:全部,都。质言:实言,真实的话语。 司马门:皇宫外门。 劾(hé,何):弹劾,揭发罪行。公门:君门,此指司马门。不敬:即“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的罪名。 厕:通“侧”。 鼓瑟:弹奏瑟。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倚瑟:合着瑟的曲调。 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紵:苎麻。絮:丝絮。斮(zhuó,浊):斩,切。 蕠(rú,如):黏著。漆:涂漆。闲:通“间”。 郄:通:“隙”,裂缝。 戚:悲伤,忧虑。 走:跑。 乘舆:皇帝、诸侯坐的车。 属(zhǔ,嘱):交付。 治问:审问。 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赖:幸亏。柔和:柔顺温和。 当:判决,判处。 更:变更,改变。 措:置放。 高庙:汉君臣供奉汉高祖刘邦的庙。坐:通“座”,神座。 案:通“按”,按照,依照。 弃市:死刑。 致:给予。族:灭族。古代刑法规定一人有罪可诛杀他的家族。 共承:恭敬承奉。共,通“恭”。 罪等:罪名相同。 以逆顺为差:指因犯罪程度的轻重而加以区别。 一抔(póu,阳平“剖”)土:一捧土。抔,用手捧东西。 平:公平。 称:称许,称赞。 崩:古代称帝、后死去为崩。 称病:假托有病 免去:辞职离去。 见谢:当面谢罪。 卒:终于。 过:责斥,责备。 黄老言:黄老学说。黄,黄帝。老,老子。黄帝、老子被推尊为道家的始祖,“黄老”即指代道家。 处士: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官吏。九卿:指太常、鸿胪、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少府、大司农九位官吏。 袜解:指系袜子的带子松脱了。解:通“懈”,松懈。 度:揣度,料想。 重之:加强他的名声。重,加重,加强。 贤王生:认为王生贤德。重:看重,敬重。 淮南王相:淮南王的丞相。淮南王,这时指刘安,刘邦幼子刘长的儿子,承袭刘长的封爵为淮南王。 尚:尚论,追论,追究。尚,上。以前过:指从前弹劾景帝、梁王“不敬”事。 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 大父:祖父。 著:著称。 辇:人拉的车子,后专指帝王乘坐的车。 善李牧:和李牧交好。 故:从前。 良说:非常高兴。说,通“悦”。 搏髀:拍击大腿。 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大漠南北,过游牧生活,善骑射。 主臣:历来解说不一,多认为有惊恐意。 众辱:当众侮辱。 闲:安静,僻静。 朝:《汉书》做“朝那”,古县名。 以胡寇为意:因胡寇入侵而忧虑。意,念,忧虑。 毂:车轮中间有孔可以插入车轴的圆木,此指车。 阃:门槛。此指国门。 委任:交给任务。委,托,付。责:要求,督促。 选:选择。 彀骑:持弓弩的骑兵。彀,张满的弓弩。 百金之士:指战功可赏百金的士兵。 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 东胡:古代我国北方的民族名称。因其生活在匈奴东部,称为东胡。过游牧生活,是乌桓、鲜卑的祖先。 澹林:古代我国北方民族的名称。又称“澹林之胡”、“林胡”,生活在代郡以北的地方。支:抗拒。 几:庶几,差不多。霸:指建立霸业。 倡:歌舞艺人。 用:任用,信任。 北:败,败逃。 禽:通“擒”。 私养钱:个人养家的钱。 椎牛:杀牛。椎,捶击的工具。 舍人:王公贵官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的通称。 家人子:平民百姓的子弟。 尺籍伍符:指军法制度。尺籍,汉代把杀敌立功的成绩写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作尺籍。伍符,古代军中为约束部下使各伍相保而订立的符信。 上功莫府:到将帅的营帐报功。上:献上,报告。莫:通“幕”,幕府,将帅出征时设在野外的营帐。 以法绳之:用法律制裁他们。绳:纠正,制裁。 坐上功首虏差六级:犯了多报杀敌六个人的罪。坐:获罪,犯罪。首虏:所获敌人的首级。级:秦制杀敌斩首,获一首赐爵一级,这里是首级意。 罚作:秦汉时犯轻罪者罚做苦工叫罚作。一说判刑一年叫罚作。 节:使者所持信物。 主:主持,掌管。车士:车战之士。 七年: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楚相:楚国的丞相。楚,汉初封国,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求贤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贤良:贤良文学的简称,指品行学问好。 举:举荐。 言长者:指在上林苑称赞绛侯、东阳侯为长者的话。 阿意:曲从、迎合权贵的心意。 论将率:指谈论任用将帅的话。率,通“帅”。 可著廊庙:可以标著在朝廷上。廊庙,朝廷。 《书》:即《尚书》,儒家经典著作,是上古历史文件及材料的汇编。 偏:偏袒,偏私。党:阿附。 荡荡:平坦宽广。 便便:通“辩辩”,明辩意。“不偏不党”四句出自《尚书·洪范》。

作者简介

司马迁[sī mǎ qiān]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