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shū fèn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收复故土的气概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简析
此诗是南宋诗人陆放翁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书愤》的第一首。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西元一一八六年)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放翁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成此组诗。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少陵。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北望气如山」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髙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楼船夜雪瓜洲渡」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西元一一六三年),张魏公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铁马秋风大散关」句:宋孝宗乾道八年(西元一一七二年),王公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放翁人其军幕,并任幹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公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塞上长城空自许」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喩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髮。 斑:指黑髮中夹杂了白髮。 出师一表:蜀汉後主建兴五年(西元二二七年)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後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髙低。唐·杜少陵《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武侯:「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作者简介

陆游[lù yóu]

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陆陶山孙,陆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因论恢复,为桧黜落。桧死,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绍兴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五》)。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大理寺司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十九》)。因论龙大渊、曾纯甫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魏公用兵论罢。干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记》)。干道八年(1172年),应王公明辟,为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帅蜀,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诗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军器少监。宋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二·五十四》)。闲居十馀年。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宝谟阁待制致仕。开禧三年(1207年),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与尤遂初、杨诚斋、范石湖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著作繁富。今存诗九千馀首,其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及诗篇,但亦富气吞残虏之概。杨升菴谓“放翁辞,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南唐书》、《老学菴笔记》等。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陆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