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二首
shū fèn èr shǒu

【其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阨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二】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
【其一】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其二】 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简析
《书愤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闲置家中而心向朝廷,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第二首诗写向往军旅生活欲杀敌报国无望,表现了悲痛苍凉的心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自然,感情深沉。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阨穷苏武餐毡(zhān)久”句:《汉书·苏武传》:“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阨穷,即穷厄、困穷;苏武(?—公元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受尽苦难,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被遣回朝;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忧愤张巡嚼齿空”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张巡(公元709年-公元757年),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春芜(wú):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yuán):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迟:衰老。 戎衣:军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壮图:宏伟的意图。 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关河:关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观。

作者简介

陆游[lù yóu]

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陆陶山孙,陆宰子。少有文名。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为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复置前列,因论恢复,为桧黜落。桧死,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始为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绍兴三十年(1160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五》)。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大理寺司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十九》)。因论龙大渊、曾纯甫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1165年),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魏公用兵论罢。干道六年(1170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十三·入蜀记》)。干道八年(1172年),应王公明辟,为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1175年),范石湖帅蜀,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十四·范待制诗集序》)。淳熙三年(1176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淳熙五年(1178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淳熙六年(1179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十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淳熙十三年(1186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淳熙十五年(1188年),召除军器少监。宋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复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十二·五十四》)。闲居十馀年。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秘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嘉泰三年(1203年),宝谟阁待制致仕。开禧三年(1207年),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1210年)卒,年八十五。放翁毕生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与尤遂初、杨诚斋、范石湖并称为“南渡后四大家”。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著作繁富。今存诗九千馀首,其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多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之作,亦不乏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及诗篇,但亦富气吞残虏之概。杨升菴谓“放翁辞,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著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南唐书》、《老学菴笔记》等。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陆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