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shuǐ diào gē tóu · zhōu cì yáng zhōu , hé yáng jì wēng 、 zhōu xiǎn xiān yùn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译文
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冒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髮又经过这扬州旧地。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简析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当时作者以大理少卿出领湖北转运副使,溯江西行赴湖北任所,途中泊驻扬州,与友人杨济翁(炎正)、周显先有词作往来唱和,此词即其一。周显先生平未详。杨济翁则是有名词人,其原唱《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存于《西樵语业》中,是忧愤时局,感慨“报国无路”之作。作者在南归之前,在山东、河北等地区从事抗金活动,到过扬州,又读到友人伤时的词章,心潮澎湃,遂写下这一首抚今追昔的和韵词作。 这首词的上阕气势沉雄豪放,表现了少年时期抗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英雄气概;下阕则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貌似旷达实则感慨极深,失路英雄的忧愤与失望情绪跃然纸上。 全词与作者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从内容到分片结构上都很相近,可以参读。
注释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句:一作“舟次扬州和人韵”。次,停泊。 杨济翁:杨炎正,吉水人,杨邦乂之孙,杨万里族弟。宋·杨万里《诚斋诗话》:“予族弟炎正,字济翁。……济翁年五十二乃及第。初任宁远簿,甚为京丞相所知。”按:据《宋会要辑稿·职官门》各卷之记事,知杨氏于庆元中任吏部架阁,嘉定中改大理司直,并历守藤、琼等州。其早年或曾久居京口或扬州,故与寓居京口之稼轩相识甚早。 周显先:未详。稼轩诗集有和周显先韵之七绝二首。 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胡骑,此指金兵。猎,借指发动战争。 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分别指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这里指装备精良的军队。《左传·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使邓寥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注:“组甲被练皆战备也。组甲,漆甲成组文;被练,练袍。” 层楼:四卷本作“高楼”。 投鞭:用投鞭断流事。前秦苻坚举兵南侵东晋,号称九十万大军,他曾自誇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结果淝水一战,大败而归。此喻完颜亮南侵时的嚣张气焰,并暗示其最终败绩。 飞渡:《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预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汎舟夜渡,以袭乐乡。吴都督孙歆震恐,与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 鸣髇(xiāo)血污:《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传》:“匈奴单于曰头曼,……单于有太子名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鸣髇,即鸣镝;血污,指死于非命。 佛(bì)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率师南侵至长江北岸,此借指金主完颜亮。 “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句:指金主亮南侵为部属所杀而言。《两朝纲目备要·卷十三》:“(完颜)亮引兵南侵,国人不堪其虐,以十月丁未共立其从弟东京留守葛王袖为帝。诸将闻之,弑亮于扬州?洲镇之龟山寺。”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句: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苏秦说李兑〉》:“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辛巳,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稼轩与耿京举义山东,其后金主亮师丧身死,稼轩亦奉表南归。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句:谓今过扬州,人已中年,不堪回首当年。搔白首,暗用杜甫《梦李白》诗意:“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倦游:倦于宦游,即厌于做官。 橘千头:《襄阳耆旧传·李衡》:“(李)衡每欲治家,(妻)英习辄不听,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氾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株。临死,敕儿曰:‘汝母恶我治家,故穷如是。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食,岁上一绢,亦可足用耳。’”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句:欲退隐江上,种橘消愁。 东南名胜:《资治通鉴·卷一一二·晋纪》“今之贵要腹心,有时流清望者谁乎?岂可云无佳胜!”胡三省注:“江东人士,其名位通显于时者,率谓之佳胜、名胜。”杨济翁与周显先皆东南一带的名士。 万卷诗书事业:化用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句:称颂友人学富志高,愿为之谋划。 南山虎:《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杀之。” 富民侯:《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上既悔远征伐,……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战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句: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