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tí xuān zhōu kāi yuán sì shuǐ gé gé xià wǎn xī jiā xī jū rén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
六朝的文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衹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简析
这首七言律诗的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自己与他无缘相见,衹能怀着仰慕的心情凭吊他的遗踪。
注释
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县一带。 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改名开元寺。 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 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 夹溪居人:夹宛溪两岸居住着许多人家。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文物:指礼乐典章。 淡:恬静。 闲:悠闲。 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无因:一作“无日”。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江苏省。这里指太湖。

作者简介

杜牧[dù mù]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