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xī jiāng yuè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雲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简析
这首词的上阕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阕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源自南朝清商乐,属法部道曲,後用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教坊记》。调名或取自李太白《苏台览古》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官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故事。是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初为流行于民间,後因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唐五代时存词数目较少,唐吕纯阳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西江月》,後人多谓係托名之作。《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录五代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或为是调最早之文人作品。及至两宋,《西江月》词调之格律、音韵、句式等渐得统一,依调填词之词人辈出,凡一百五十六人,四百七十三首(不计异名词作),佔两宋词坛词人总数之11.8%,词作总数之2.6%。欧阳炯词有「两岸蘋香暗起」句,又名《白蘋香》;因宋程洺水词而得名《步虚词》;因宋韩涧泉词而得名《晚香时候》、《晚春时候》;因元王行词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丘长春词宣传教义而得名《玉炉三涧雪》;因明马守贞词而得名《壶天晓》。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後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耆卿《西江月·凤额绣帘高捲》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诸变体。 题注:傅子立注:「公自序云:『春夜行蕲水山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书此词桥柱上。』」刘尚荣按:「此条题注原钞于调名下,今移词後。又元延祐本题注作『公自序云:「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毛本题作『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不谓人世也。书此词桥柱上。」』朱本、龙本删『公旧序云』四字,馀同元延祐本。」 照野:傅注本原误作「照墅」,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 弥弥:龙榆生笺:「弥,密蚁切。弥弥,水流貌。《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隐隐层霄: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瞹瞹微霄」。 障泥:又称「鄣(zhāng)泥」或「蔽泥」,即马鞯,亦作『马鞯』或『马帴』。因垫于马鞍下而垂于马腹两侧以障尘土,故称。傅子立注:「晋王济善解马性,常乘一马,著连乾亦作『连乾』,马饰物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故当时谓济有马癖。」刘尚荣按:「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王武子(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事见《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子)王济传〉》。据本传,『马癖』乃杜元凯所说。」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子)王济传〉》:「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与姊夫和峤及裴楷齐名。尚常山公主。……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鄣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云:『此必是惜鄣泥。』使人解去,便渡。故杜预谓济有马癖。」 醉眠:傅子立注:「郑都官诗:『香轮莫辗青青破,留与愁人一醉眠。』」刘尚荣按:「《雲臺编·卷中》及《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五》该诗题作《曲江春草》,又原诗『辊』作『辗』。」 明月:元延祐本、毛本、龙本作「风月」,元延祐本原注:「一作『明月』。」 踏破:元延祐本、《苏长公二妙集》本作「踏碎」。 杜宇:傅子立注:「杜宇,子规鸟也。《成都记》:『杜宇亦曰杜主,自天而降,称望帝。好稼穑,教人务农。至今蜀之将农者,必先祀杜主。望帝时以国相开明有治水功,因禅位焉。後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云。』唐吴娘曲:『暮雨萧萧郎不归。』」刘尚荣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乙部·地理〉》著录卢求《成都记》五卷,已失传。吴娘曲见明刻《吟窗杂志·卷五十》及白乐天《寄殷协律》诗自注引江南吴二娘曲词。『萧萧』又作『潇潇』,或作『朝朝』。又《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收全词,调名《长相思》,署白乐天作。」 一声:毛本作「数声」。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