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 三山作
xíng xiāng zi · sān shān zuò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译文
识趣的好雨当春发生,我要趁这时令回家躬耕,何况现在已经到了清明。我独自闷坐在小窗边,侧耳倾听檐间的滴水声。可恨夜晚一会颳起大风,一会儿升上明月,一会儿铺满乌云。 落花飞絮在风雨中飘零,黄莺燕子再三对我叮咛,怕妨碍我到湖畔闲行。只要天意允许我在湖边漫步,我又何必这样烦闷操心。但我担心老天爷放任天气一霎时便阴沉,一霎时下雨,一霎时又晴。
简析
《行香子·三山作》是宋代词人辛稼轩所写的一首词。 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78年)春,作者正在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任上。从去年冬天至现在,因为心情的郁闷和志愿的不遂等,他曾屡次上书求归,但是朝廷对他始终没有明确答复。他猜测朝廷政治气候的变化,他对于君威难测深有感受。于是在清明节春雨未晴、风云不定的气候中,他在三山的一座小窗内,写下了这首明志与抒愤的词。 上阕写盼望及早归耕而不得的急躁不耐之心情。发端三句,直道思归之愿,文义十分明显。「小窗」二句,叙写听雨情状,为下文借自然物象抒情作一引导。上阕第三个层次以一个感情色彩极浓的「恨」字贯串「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三句,以春夜阴晴无定、变幻莫测的天象,喻示自己受尽了朝中及地方官场小人的谗谤迫扰,已不堪忍受。 下阕头三句先以清明后春事阑珊、花柳飘零比喻政治上的好时光已白白过去,次以莺燕叮咛之语暗示自己尚受到种种牵制,未必能自由归去。「天心」句至末尾是最后一个抒情层次,说是只要皇帝批准了,事情就好办;然而君心难测,就如自然界忽风忽雨,忽阴忽晴,令人捉摸不透,真叫人闷杀。 全词以阴晴难测的初春天气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矛盾心境,表达了倦游恩归的愿望。 全篇以比兴为主,抒情婉转曲折。意在言外,代表了稼轩词的另一种风格。
注释
「三山作」:四卷本丙集作「福州作」。 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好雨当春:唐·杜甫《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意。 「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句:梁启超编《稼轩年谱》,于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七八年)之考證中释此词云:「此告归未得请时作也。——发端云:『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直出本意,文义甚明。次云:『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谓受谗谤迫扰,不能堪忍也。下半阕云:『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閒行。』尚虑有种种牵制,不得自由归去也。次云:『天心肯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谓只要俞旨一允,万事便了;却是君意难测,然疑间作,令人闷杀也。此诗人比兴之旨(zhǐ),意内言外,细绎自见。先生虽功名之士,然其所惓(juàn)惓(juàn)者,在雪大耻,复大雠,既不得所藉手,则区区专阃(kǔn)虚荣,殊非所愿。……盖已知报国夙愿不复能偿,而厌弃此官抑甚矣。度自去冬今春,已累疏乞休,而朝旨沉吟,久无所决,故不免焦虑也。」 坐地:「地」字为语助词,「坐地」即「坐著」。 「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句:谓春夜风云变幻,阴晴无定,可恨之意在夜景外诸情事。 莺燕丁宁:唐·杜甫《漫兴九首·其一》诗:「便教莺语太丁宁。」唐·杨巨源《早春即事,呈刘员外》诗:「莺语丁宁已怪迟。」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句:春暮风雨,担心雨后路泥泞,有碍去湖边漫步。 「天心肯后,费甚心情」句:谓天意如何实已定,何必人们多费心思去猜测。天心,上天之心,此喻朝廷意向。 「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句:谓忽儿阴雨忽儿放晴,天意难测。宋·李清照《行香子》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霎时,犹言一霎儿。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