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 游蒋山,呈叶丞相
yī jiǎn méi · yóu jiǎng shān , chéng yè chéng xiàng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译文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鐘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简析
全词通过描写二人同游鐘山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衡的依依惜别和赞颂之意。这首词词句婉约,语言清新朴实,别有一番气息。 词中上阕回忆与叶衡同游鐘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鐘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鐘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阕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注释
蒋山:即鍾山。《景定建康志·卷十七·山阜》:“鍾山,一名‘蒋山’,在城东北一十五里,周回六十里,高一百五十八丈。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鍾浦,下入秦淮,北接雉亭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事于此,吴大帝为立庙封曰‘蒋侯’。大帝祖讳鍾,因改曰‘蒋山’。案《丹阳记》:‘京师南北并连山岭,而蒋山岧峣嶷异,其形象龙,实作扬都之镇。’诸葛亮云:‘鍾山龙盘’,盖谓此也。” 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叶衡于淳熙元年冬始入京拜相。此称丞相,应该是后来追加的。《宋史·卷三百八十四·叶衡传》:“叶衡,字梦锡,婺州 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知荆南、成都、建康府,除户部尚书,除签书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谕执政,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责授安德军节度副使,郴州安置。邦彦使还,果辱命,上震怒,窜之岭南,诏衡自便,复官与祠。年六十有二薨,赠资政殿学士。” 独立苍茫:唐·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 日暮天寒:唐·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句:语出《诗经·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四卷本作“白石江”。 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句:语出《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喻实至名归。

作者简介

辛弃疾[xīn qì jí]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济南府歴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歴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生于金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歴城县,时中原已陷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轩趁机聚众二千,投忠义军隶耿京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稼轩还至海州,约忠义军五十骑,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献俘行在,改差签判江阴军,时年二十一岁。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干道时,累知滁州,宽征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历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为言者论罢。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未几又为谏官诬劾落职,居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1204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忠敏”。稼轩擅长短句,以豪放为主,有“词中之龙”之称,与东坡并称“苏辛”,又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尝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然命运多舛,屡与当政之主和派政见不合,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故满腔激情多寓于词。词风多样,题材广阔,悲郁沉雄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词。现存词六百馀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敬甫辑有《稼轩集钞存》,近人邓恭三增辑为《辛稼轩诗文钞存》。生平见《宋史·卷四百〇一·辛弃疾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及邓恭三《辛稼轩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