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yǒng yù lè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淮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译文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苏东坡此词一反常格,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词,有人有己,扑朔迷离,写法上很别致。 上阕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後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阕三句点破引發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發奇想。淮河發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阕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後「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阕以写月始,下阕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祕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後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祕书」,指杜与,其人史料无传。又,一说指杜樊川,樊川进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晋时祕书郎相当,故亦称「杜祕书」。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无所载,但此後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南宋·周草窗《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皇帝祝寿之仪式。草窗《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钟宫。觱篥(bì lì)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觱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为用于祝寿宴会诸喜庆场合之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调始见宋柳耆卿《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钟商」,晁无咎词名《消息》,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耆卿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西麓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後阕各四仄韵。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风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傅注于调名次行,题首有「公自序云」四字。元延祐本题注同傅注而无「公自序云」四字。吴讷钞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孙巨源」。 孙巨源:即孙洙,宋扬州广陵人,字巨源。孙昌龄子。羁丱能文,熟谙典故。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一〇四九年)未冠擢进士。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魏公叹为「今之贾傅」。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〇六六年)应诏上疏言时政要务,事皆可行。为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王介甫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巨源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一年),知海州。历官干当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宋神宗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擢翰林学士,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卒,年四十九。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孙洙传》。 海州:龙榆生笺:「《元和郡县志》:『海州,春秋鲁之东鄙,秦分薛郡为郯(Tán)郡,汉改郯为东海郡,武德四年改海州。』《元丰九域志》:『淮南东路海州,治朐(Qú)山县,东南至涟水军三百四十里,北至密州四百五十里。』」 景疏楼:傅子立注:「西汉疏广、疏受,仕为太子太傅、少傅,乞骸骨退归乡里,时人高其节。今东武有景疏楼,有景慕之意也。二疏,东海人。」刘尚荣按:「事详《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此系综述大意,未引《传》文。东坡《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二)》有云:『不独二疏为可慕,他时当有景孙楼。』自注:『巨源近离东海郡,有景疏楼。』傅子立误以为此词作于密州,遂谓『东武有景疏楼』。实则此词作于海州。」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孙巨源离海州後先南游江苏一带,于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途东坡会于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二人同游扬州诸地,至楚州分别。 下: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东坡外集》作「上」。 明月如水: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江月》诗:「江月光于水。」 月随人千里:傅子立注引南朝宋·鲍参军《玩月城西门廨中》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别来三度: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其一)》:「昔与巨源、刘贡父、刘莘老相遇于山阳。自尔契阔,惟巨源近者,复相见于京口。」又朱彊村注引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词有『别来三度,孤光又满』,乃与相别巨源三月,而客至东武,为道寄语,故作此词。时巨源以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召还,计其必已自淮入京,故又有『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及『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等句,道其锁宿之情事也。此词作于乙卯正月,确不可易。案词叙称八月十五日坐别楼上,则词中『别来三度』,乃谓巨源之别海州,历九月、十月,至公至之十一月十五日恰为三度,非公与别三月也。仍从《纪年录》编甲寅。」 淮上:元延祐本作「濉(Suī)上」。龙榆生笺引《括地志》:「濉水首受浚仪县浪漾渠水,东经临虑县入泗。」 西垣:傅子立注:「中书省谓之西掖。刘公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刘尚荣按:「见《文选·卷二十三·〈赠答诗·刘公干赠徐干〉》。」 露华:《二妙集》本、毛本作「云华」。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清平调(其一)》:「春风拂槛露华浓。」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