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yóu jīn shān sì
jiā
jiāng
shuǐ
chū
yuán
huàn
yóu
zhí
sòng
jiāng
hǎi
wén
dào
cháo
tóu
zhàng
gāo
tiān
hán
shàng
yǒu
shā
hén
zài
zhōng
líng
nán
pàn
shí
pán
tuó
lái
chū
suí
tāo
shì
dēng
jué
dǐng
wàng
xiāng
guó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qīng
shān
duō
chóu
wèi
wǎn
xún
guī
shān
sēng
liú
kàn
luò
wēi
fēng
wàn
qǐng
xuē
wén
duàn
xiá
bàn
kōng
wěi
chì
shì
shí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èr
gèng
yuè
luò
tiān
shēn
hēi
jiāng
xīn
shì
yǒu
huǒ
míng
fēi
yàn
zhào
shān
niǎo
jīng
chàng
rán
guī
xīn
shí
fēi
guǐ
fēi
rén
jìng
jiāng
shān
guī
shān
jiāng
shén
jiàn
guài
jǐng
wán
xiè
jiāng
shén
yǒu
tián
guī
jiāng
shuǐ
译文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简析
这首七言古诗共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浓挚的思乡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
注释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句: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江心似有炬火明”句:作者在此句下自注“是夜所見如此”。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谢:道歉。 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作者简介

苏轼[sū shì]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