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三十三章
zhōng yōng · dì sān shí sān zhāng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译文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因知远事,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能表现出他的诚信。《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劝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纔是最高的境界啊!
简析
注释

作者简介

子思[zi sī]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