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sū shì]

朝代:
收录作品:280
生卒年:1037年 - 1101年

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作品列表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寘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崄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 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 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馀香还畀昊。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上一页10 页 / 共 24下一页